?
当前位置:首页>>年度总结
索 引 号: 009900419/2013-00703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发文日期: 2013-06-20 15:23
发布机构: 高新开发区管委会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 号: 体 裁: 其他
名 称: 贵阳国家高新区2012年工作总结 来 源: 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贵阳国家高新区2012年工作总结

  坚持科学引领 奋力提速赶超 以转型创新引领全面发展
  ——贵阳国家高新区 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贵阳高新区在国家科技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相关部委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省“两加一推”主基调,抢抓国发2号文件的历史性机遇,全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在全省开发区中做表率、走前列,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跨越,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和“人才特区”建设。现将我区2012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济发展情况
  2012年,园区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继续稳步提升,初步预计全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400亿元,同比增长50.8%;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52.1%;工业增加值330亿元,同比增长59.8%;净利润80亿元,同比增长39.4%;实际上缴税额60亿元,同比增长63.0%;出口创汇30亿美元,同比增长37.6%。
  2012年,贵阳高新区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纳入火炬统计企业数达300家,比上年增加1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二、201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上合下分”,承前启后科学谋划园区发展。
  贵阳市、市政府2008年明确高新、白云实行“上合下分”的管理体制,在“上合下分”运行体制的保障下,高新区近几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12年,高新区工管委审时度势,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在“一区三园”的基础上,谋划“一区七园”的战略布局。一是新天园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医药等优势产业;二是金阳园区重点打造核心动力圈,大力发展第2.5产业,加快高端要素聚集;三是沙文园区重点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产业、光电产业五大产业基地;四是罗格园区按照光电产业园进行规划建设,发展光电产业集群;五是青山环保产业园区定位为全省环保研发、制造以及环保服务业中心;六是综合保税区重点围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三大核心功能;七是铝及铝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铝深精加工项目和高精度铝板带,推动现有企业技改扩能、挖潜增效。
  在“功能三圈”的基础上,明确“一体四区”(科技创新驱动区、高新产业集聚区、现代商务服务区、人才特区)的发展定位,并在“五四五”的基础上,形成“五五四三”的总体任务。一是加快打造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科技金融、孵化加速、云数据“五大中心”,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二是全力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软件与信息产业、光电产业“五大基地”,构筑现代工业体系;三是加快形成产城互动功能板块、文化创意与数字内容功能板块、现代商贸功能板块、第2.5产业功能板块“四大板块”,构筑现代服务体系;四是深入实施人才优选优育、人才多样性、人才栖息环境“三大工程”,构筑人才生态体系。
  (三)坚持“高举高打”,以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区不断强化创新驱动,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创新体系,有效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和发展要素,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与支撑。截至2012年底,聚集了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64家,其中国家级中心4家、省级中心39家;建立了8个院士工作站,占全省总数的35%;拥有2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占全省总数36%、市级创新型企业20家,占全市43家的47%;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1名、引进创新团队50余个;组建了锂离子电池与耐热高强韧铝合金产业等两个省级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2012年,贵阳高新区年专利申请量814件,授权量505件,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及产业化。2012年共获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立项项目95个,争取外部立项资金3998万元,比去年全年立项总数增长21%、立项总资金增长47%,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2项,争取立项资金1825万元,比去年立项总数增长300%,立项总资金增长297%;实施本级科技计划项目36个,下拨资金2525万元;“贵阳国家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科技部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试点初选名单。
  (四)坚持“重点发展”,以思路创新推动产业聚集。
  一是以最优的政策强化发展布局。2012年高新区新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持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快建设技术研发、创新孵化、信息软件、资本运营、科技商务“五大中心”,吸引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在金阳园区的聚集。同时,着手制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光电等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优惠政策,努力加快沙文园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光电产业“五大产业基地”建设。
  二是以最大的帮助降低企业发展门槛。一方面降低落地门槛。对投资强度大、用地集约度高、单位产出税收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项目,降低落户门槛;另一方面降低生产门槛。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强化生产要素调度,完善园区水、电、气等综合配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再一方面降低经营门槛。加强本地企业协作配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全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三是以最足的干劲营造最优环境。2012年,我区先后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和“人才特区”,获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材料方向)和省级511示范园区(百亿级),为企业组团式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兑现皓天光电等103家企业共计2.68亿元扶持资金,有利促进了园区企业发展壮大;制定出台《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暂行办法》、《投资环境及投资服务投诉管理办法》;选派50余名“背包干部”蹲守项目一线,为项目落地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星级服务”。
  四是以最强的力度开展招商选商工作。采取工管委主要领导带头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敲门招商等方式,引进了黎阳天翔、安达新能源、中声传媒等17个产业项目,总投资75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7亿元以上,年纳税8亿元以上。
  五是以最实的作风促进项目投产达产。本着全力以赴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力争中小项目快速投产的原则,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一方面,做大增量,狠抓招商项目快速投产达产。目前,开工建设重点产业项目58个,总投资237亿元。另一方面,盘活存量,狠抓技改项目快速投产达产。振华新材料、皓天光电、航宇科技、雅光电子等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全部技改项目投产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80—100亿元。
  (五)坚持“呵护备至”,以服务创新培育企业快速成长。
  一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殊政策,从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孩子上学、项目扶助、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更大优惠。另一反面加大贴身服务力度。实行高层次人才领导联系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搭建“人才协会”、“人才俱乐部”、“人才之家”等服务平台,优化人才引进、企业注册、项目产业化、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系统服务流程。再一方面加大配套建设力度。建设50套人才公寓,解决我区短期人才公寓供求问题,形成人才“就近创业、就近居住、就近生活”的配套环境。
  二是创新资源聚集。全年新引进留学生创业企业11家,累计达32家;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45家,累计达256家。
  三是创新平台逐步健全。金阳“五中心”开工建设近150万平方米,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园、高新资本营运中心等项目已完工并陆续投入使用;中科院贵州科学城已获省委、省政府批准落户高新区,联合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四是金融创新逐步完善。加快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建成了近4万平方米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聚集2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积极推进科技银行试点工作和区内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目前已有世纪恒通、南源电力等17家企业积极筹备“新三板”挂牌融资。
  (六)坚持“能快则快”,以方法创新推进园区快速建设。
  一是未雨绸缪筹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广。一方面,抢抓国发2号文件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围绕国发2号文件大力支持发展的产业和支持建设的领域,迅速策划了总投资993亿元的114个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创新孵化项目。另一方面,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加快建设资金筹集。2011年以来,以高科集团、土储中心为载体,通过“腾笼换鸟”、政银合作、土储贷款、BT模式等方式共筹集建设资金48亿元,创造了融资新纪录。
  二是只争朝夕拼命干,基础设施建设快。按照“立体式开发、高效率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系统谋划、超前运作、倒排工期、交叉作业、齐头并进”的工作方法。截止目前,沙文园区已开工建设金苏大道、麦沙大道、麦架河防洪、景观整治及截污工程等14个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开工道路总长约为47公里,通车里程31.8公里。基本形成沙文园区“一纵一横”主干道、南部“两纵三横”次干道路网,同步完善配套设施,迁改、架设24条电力线路,铺设供水管网32公里,燃气管网19.2公里。
  三是争分夺秒抢进度,综税区建设帷幕开。根据海关总署要求和申报有关规定,已完成贵阳综合保税区正式申报,成立了综合保区建设指挥部,启动了综合保税区3.04平方公里建设范围建设工作。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